
北方砂都——平定砂器专题展
- 阳泉市博物馆
- 时间:2022-06-14 18:00
砂器是介于陶器和瓷器之间的一种陶瓷制品。平定因砂器而蜚声海内,被称为“砂器之乡”。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当地民众因地制宜,利用丰富的煤炭与优质的粘土资源烧造砂器,闯出一条不寻常的谋生出路。民国初年,平定人又在传统砂器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生产出可以媲美宜兴的紫砂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平定砂器与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晋东文化基因中的一个重要符号,是了解晋东风土民情的一个重要视角。
砂器质朴
砂器为平定特产,据《平定州志?物产》载:“砂产州北山中……村民陶为器皿,货之他方。京师呼为砂吊子者”。这里所说“州北”,指今郊区杨家庄乡的小西庄、孙家沟以及平定巨城镇的东小麻、西小麻一带。此外,平定常家沟、北庄、张庄等村,也是著名的砂器制造地。
平定砂器以当地特有的优质粘土为原料烧制而成,具有“烧饭不变色、煎药不变性、炖肉不变味”等特点,耐酸、耐碱,透气性好,实用性强,千百年来在平定及周边地区流传甚广。
紫砂多姿
紫砂原料包括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烧制后多呈紫红色,故称“紫砂器”。紫砂器发轫于宋代,盛行于明清,流传至今。明中叶后,逐渐形成了集造型、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雕塑于一体的紫砂艺术。
民国初年,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平定地方官员积极推动砂器改良,延请宜兴技师至平定指导。平定紫砂器在平定砂器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宜兴紫砂的技术工艺,形成了气韵温雅、色泽自然、淳朴古雅的地方风韵,自成一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