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相梵容——阳泉古代佛教造像艺术展

阳泉是佛教传播较早的地区。南北朝时期,帝王显贵尊崇佛教,底层民众纷纷效仿,开窟造像,求神拜佛,蔚然成风。延及唐宋,伴随着佛教的本土化,佛教艺术亦日益本土化,并逐渐走向世俗化。

阳泉的佛教石窟造像规模不大,既是佛教发展的一部分,又有相对独立的地方特色,对于认识中国佛教造像艺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天看来,古代佛教造像已经远远超越了它的宗教意义,带给人们更多的是美的享受。使人感受菩提慧风,体味明镜禅韵。


佛事初兴
北魏时期,在皇家的大力推动下,佛教得以迅速发展。阳泉地处晋阳通往邺城的交通要道,佛教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流动而一道传播。
佛教何时传入阳泉并无确切记载,北朝时期开凿石窟、弘扬佛法之风已然兴起。阳泉境内名山济济,现存北朝石窟、造像遗址多达十余处。透过千佛寺、闫家庄石窟、开河寺石窟等遗迹,依稀可以看到从北魏晚期到东魏北齐时代阳泉地区佛教兴起时的状况,对于研究北朝佛教历史和佛教艺术具有重要价值。

佛法隆盛

唐宋时期是阳泉地区佛教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山西乃唐王朝“龙兴之地”,终唐之世,大兴佛事,广建寺庙,佛教各宗派均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李宾释法更促进了华严宗的广泛传播。隋唐造像将汉代的简约抛于身后,汲取外来营养,融会贯通,并赋予丰腴健美、优雅自然的时代特色。
入宋以后阳泉地区的开窟造像逐渐衰落,雕凿技法失去了雄劲健壮的风格,更显工整、细致、柔美之相。观音、罗汉像日趋丰富,佛教造像类型更加多样化。同时,密教图像的传播进一步丰富了佛教艺术宝库。
佛在人间
宋代以后,佛教开始空前广泛、深入地与中国的本土文化全面融合。一方面佛教与儒、道融合,成为“三教合一”历史背景下的佛教。另一方面,佛教借助文学、绘画、雕塑、建筑等各种艺术形式,融入民间风俗习惯、积淀成思维模式,也成为语言的有机成分。元明清三代,出现“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的局面。
佛教本是一种外来宗教,进入中国后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凭借其自身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中国人文化基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