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元智邓宏:博物馆大数据采集、分析对文物保护及修复很重要
- MPR
- 时间:2020-12-21 15:16
“科技创新”是当今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不少文博机构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结盟,汇聚了一批科研人才,共同发展文博事业。2014年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下简称“博博会”)也突出科技主题,展会专门设有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展区和博物馆相关数字、网络、多媒体科技技术展区等展区,吸引了大批博物馆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参与。相信在强大科技力量的支撑下,文博事业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本期请跟随弘博网一起去参观一些示范项目和科研成果,看看企业和科研机构是如何看待博物馆行业的,又是如何根据社会、行业发展需要开展自身业务的,我们一起来感受科技助力文博事业发展的蓬勃景象。
访谈对象:
西安元智系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邓宏
相关介绍:
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文物局将围绕文物保护与利用的重大需求,组织实施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及应用专项行动。西安元智系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评估系统”已通过工信部、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及应用示范项目评审;同时也是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领域物联网建设技术创新联盟”理事单位。
记者:请为我们介绍一下贵公司在工信部、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及应用示范项目“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评估系统”的内容吧。

文物本体的实时监测
实时数据的监测与评估
邓总:我们现在做得这些是文物本体和保存环境实时监测系统,能够自动进行数据采集,实现远程传输,人们不用到现场去取数据,数据可以实时传回,包括文物保存环境、文物本体数据都可以看到。而且这些在户外使用的设备都是防雨、防尘的,日晒雨淋都不怕。
记者:成本方便透露一下,大概投入多少呢?
邓总:这跟监测量有关系。每种文物需要监测的量是不同的,石刻、壁画等不同文物类型关心的都不同。
记者:跟博物馆已有的合作有哪些?
邓总:很多了,现有客户5、60家,包括博物馆、遗址区、文化遗产地、发掘现场等等。
记者:请问在智慧博物馆方面的工作,目前开展了哪些呢?
邓总:我们在室内导览服务,智慧管理及保护等方面都做了很多工作。我们自己就有一个数据库,在进行大数据的分析处理。
记者:想请您介绍一下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处理方面的相关工作。
邓总: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物联网产生的就是大数据,大数据继而产生了所谓的云平台,就是把数据放到了一个公共托管的存储空间,这样大家可以进行数据的共享。我们也是构架在一个云平台上,各地的数据都可以看到。比如这是全国馆藏环境监控数据,可以以省为单位对博物馆的监测进行评估,这些实时数据也是实时评估的。
记者:想请问一下,在做这些数据采集的时候,是否需要什么资质呢?
邓总:国家现在并无资质要求,但我们作为国家文物局和工信部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项目示范企业,已经过专家项目评审。现在国家文物局也是在各馆逐步推行标准化、产业化,这也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在这个行业已经七年了,是最早进入这个行业的企业之一,七年前这个行业还在形成中。
记者:您有没有一个预估,就目前情况看来,全国博物馆的基础数据建设的基本完成大概需要多久?
邓总:这跟投入有关。有四千多家博物馆,还有七十多万处遗址点,这个时间真是估不出来。像一些重点文物的监测,比如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只是唐代石刻文物最顶尖的。而光是陕西唐代帝王陵有十八座,这些帝王陵的文物都还没有做完,更不用说其他的了。
记者:如果数据建设没有基本完成,那分析和处理是怎样开展的呢?
邓总:我举个文物修复的例子。针对个案来讲,一般至少有一年的数据做依据才比较好。文保专家在修复文物的时候,希望有一年以上的各类数据才能制定一个比较理想的修复方案。所以这些分析处理也是逐步进行的。
2013-06-12
编辑:南瓜
相关信息推荐
-
第八届博博会参展单位推介项目(一)
2020-12-14 17:42 -
第八届博博会参展单位推介项目(二)
2020-12-14 17:44 -
国际博协2019京都大会推介活动
2020-12-15 14:23 -
博物馆的盛会——山东博物馆把“快乐”带到第七届博博会
2020-12-15 14:36 -
第九届“牵手历史——中国博物馆十佳志愿者之星”推介活动在福州举办
2020-12-15 14:37 -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举办2015国际文物保护装备博览会的批复
2020-12-21 14:21 -
欧科集团荣获第六届“博博会”弘博双奖项
2020-12-21 14:47 -
面向未来的文化延伸——第六届博协大会暨“博博会”印象
2020-12-21 14:50 -
弘博网借力“博博会”正式上线
2023-02-27 14:48 -
重庆声光电智联电子李军:大数据是未来“产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0-12-21 15:11